
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,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吧股票配资学习平台,读书的时候还背诵过。
那么,你知道这里面写了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吗?
简言之,唐玄宗李隆基,因杨玉环貌美而倍加宠幸,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。
后来,安史之乱爆发。
唐玄宗逃亡西南,在马嵬坡,被哗变的军队相逼,不得不含泪处死了杨贵妃。
这就是典出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”
01
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,马嵬坡。
黄沙卷着热浪,拍在玄甲军的甲胄上,发出沉闷的嗡鸣。
禁军将士列成森严的方阵,长矛斜指地面,寒光映着一张张紧绷的脸。
展开剩余96%驿站内,唐玄宗李隆基枯坐在案前,指尖摩挲着一枚荔枝纹玉珏。
玉质温润依旧,那是三年前,他亲手为杨玉环戴上的信物,如今却冰得刺骨。
殿外,传来将士们整齐的呐喊,声浪一波高过一波,字字如刀:“诛杨国忠!清君侧!”
高力士垂首立在一旁,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,不敢抬头看皇帝苍白的面容。
他刚从营中回来,杨国忠的头颅,已被悬挂在驿站门楣上,鲜血顺着木柱蜿蜒而下,在尘土里晕开。
将士们的怒火并未平息,他们的矛头,早已指向了驿站深处,那个身着霓裳的女子。
“陛下。”高力士低声说,“六军不发,言必诛贵妃......否则,恐生哗变。”
李隆基抬头,眼中闪过一丝厉色,随即又被绝望淹没。
他想起昨夜,在马嵬驿的帐篷里,杨玉环还为他舞了一曲《霓裳羽衣》。
烛火摇曳中,她裙裾翻飞如月下惊鸿,鬓边的金步摇随着舞步轻颤,碎光落满他的衣襟。
她笑着说:“陛下,待回到长安,我们再去骊山泡温泉,臣妾给您剥新摘的荔枝。”
如今,长安遥遥无期,骊山的温泉水早已被战火隔断,就连那千里加急运来的荔枝,也成了奢侈的幻影。
这位大唐的天子,一手缔造了“开元盛世”的辉煌,却在此刻,却连自己最爱的女人,都护不住,不由得悲从中来。
驿站的门,被轻轻推开,杨玉环走了进来。
她未施粉黛,一身素色宫装衬得肌肤胜雪,只是脸色苍白如纸。
她看到皇帝眼中的血丝,看到案上那枚玉珏,瞬间便明白了一切。
没有哭闹,没有质问,她只是缓缓跪下,磕了三个头,平静地说:“臣妾愿以死谢天下,换陛下平安,换大唐安宁。”
李隆基伸手想去扶她,却发现手臂重若千斤。
他张了张嘴,想说些什么,最终只化作一声叹息:“朕......对不住你。”
高力士引着杨玉环,走向驿站旁的佛堂。
佛堂内,青灯古佛,香烟缭绕。
杨玉环最后回头望了一眼驿站的方向,那里有她深爱了十一年的男人,有她耗尽青春的盛世繁华。
她摘下鬓边的金钗,放在佛前的供桌上,那是李隆基第一次赏赐她的。
“愿来世,不生于皇室。”她轻声呢喃。
佛堂外,将士们的呐喊声,渐渐平息。
当高力士捧着那枚沾着血迹的金钗,走出来时,李隆基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。
他望着佛堂的方向,仿佛又看到了在牡丹花丛中,那个回眸一笑的少女。
风吹过马嵬坡,卷起漫天黄沙,掩埋了佛堂前的浅浅足迹,也吹散了一段盛世情殇的开端。
02
开元二十二年的暮春,洛阳城的牡丹开得正盛。
寿王府内,一株百年的姚黄牡丹迎风怒放,层层叠叠的花瓣如堆金砌玉,引得蜂蝶成群。
王府的后花园里,一个身着粉色襦裙的少女正踮着脚,伸手去够枝头最盛的那朵牡丹。
她的裙摆被风吹起,露出纤细的脚踝,发间的珍珠步,摇随着动作轻轻晃动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“玉环妹妹,小心些,别摔着了。”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
少女转过身,脸上带着几分俏皮的红晕。
她手中已经摘到了那朵姚黄,正得意地举着:“表哥,你看这朵开得多好!母亲说,这姚黄是牡丹中的极品,要送给宫里的武惠妃娘娘呢。”
说话的少女,便是杨玉环,年方十六,刚嫁给寿王李瑁不足半年。
她出身官宦世家,父亲杨玄琰曾是蜀州司户,虽官职不高,却让她自幼饱读诗书,精通音律舞蹈。
加之天生丽质,肌肤莹白如玉,眉眼间带着几分灵动的娇憨,刚入府便深得寿王的宠爱。
站在她面前的表哥,正是寿王的伴读韦昭度。
韦昭度笑着走上前,接过她手中的牡丹,小心翼翼地用锦帕包好:
“这姚黄确实难得,惠妃娘娘见了定然欢喜。不过话说回来,后天宫里要举办牡丹宴,王爷要带王妃一同前往,妹妹可得好好准备一番。”
杨玉环眼中,闪过一丝期待。
她虽嫁入王府,却从未见过皇宫的模样,更未曾见过那位深受玄宗宠爱的武惠妃。
寿王李瑁,是武惠妃的亲生儿子,此次牡丹宴,正是惠妃为了给儿子和儿媳铺路,而特意举办的。
转眼到了牡丹宴当日。
寿王府的马车,缓缓驶入朱雀门,沿着宽阔的朱雀大街,向皇宫而去。
杨玉环坐在马车里,撩开车帘的一角,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景象。
街道两旁商铺林立,酒旗招展,行人摩肩接踵,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。
她听说,这都是当今陛下李隆基的功劳。
这位天子登基二十余年,励精图治,轻徭薄赋,让大唐的国力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,史称“开元盛世”。
兴庆宫内,更是花团锦簇,歌舞升平。
大殿前的广场上,摆满了各种品种的牡丹,姚黄、魏紫、赵粉、豆绿......争奇斗艳,香气袭人。
文武百官,携家眷依次入席,觥筹交错间,尽是欢声笑语。
杨玉环跟在寿王身后,小心翼翼地走进大殿。
她穿着一身崭新的云锦宫装,梳着精致的双环髻,发间缀着细小的珍珠和宝石,虽不似其他命妇那般珠光宝气,却自有一股清新脱俗的气质。
她的目光,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大殿中央的宝座。
那里坐着一位身着龙袍的中年男子,面容俊朗,眼神深邃。
这便是唐玄宗李隆基。
李隆基,也注意到了寿王身边的杨玉环。
起初,他只是随意一瞥,但当看到那张莹白如玉的脸庞,那双灵动清澈的眼眸时,却不由得顿住了。
他见过无数的美人,后宫佳丽三千,个个容貌出众。
可是,从未有一个女人,能像杨玉环这般,既有少女的娇憨,又有成熟女子的温婉,如一朵刚刚绽放的牡丹,既娇艳又不失端庄。
杨玉环的容颜,到底有多美呢?
《长恨歌》里写得最为传神: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”
武惠妃将这一切看在眼里,心中微微一动。
她走到李隆基身边,轻声笑道:“陛下,这是瑁儿的王妃杨玉环,刚嫁入王府不久,还望陛下多多关照。”
李隆基回过神,掩饰住眼中的异样,点了点头:“寿王妃容貌秀丽,举止得体,确实是个好姑娘。”
他端起酒杯,向寿王和杨玉环举了举:“朕祝你们夫妻和睦,百年好合。”
寿王连忙拉着杨玉环跪下谢恩。
杨玉环低着头,能感受到那道来自宝座的目光,灼热而专注,脸颊不由得泛起红晕。
她匆匆行了一礼,便跟着寿王回到了自己的席位。
宴会上,歌舞表演轮番上阵。
丝竹声起,舞姬们身着华丽的舞衣,在大殿中央翩翩起舞。
杨玉环自幼精通音律,忍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,轻轻点头。
忽然,她听到一阵悠扬的琵琶声响起,音色清亮婉转,如泉水叮咚,瞬间盖过了其他的乐器声。
她抬头望去,只见宝座旁的高台上,一位男子正拨动着琵琶弦,正是唐玄宗李隆基。
她从未见过如此精通音律的人。
李隆基的指法娴熟,节奏把控得恰到好处,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生命,时而如高山流水,时而如百鸟朝凤。
杨玉环听得入了迷,眼中满是赞叹与崇拜。
一曲终了,满堂喝彩。
李隆基放下琵琶,目光再次投向杨玉环,正好对上她那双充满赞叹的眼眸。
四目相对的瞬间,李隆基心中猛地一颤,仿佛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。
他笑了笑,对武惠妃说道:“寿王妃似乎很懂音律,不如让她上来弹奏一曲,如何?”
武惠妃愣了一下,随即笑着应道:“陛下所言极是,玉环确实擅长琵琶。”
杨玉环有些羞涩,却也不敢违抗圣命。
她走到高台上,向李隆基行了一礼,便坐在了琵琶前。
她深吸一口气,手指轻轻拨动琴弦。
一串清脆的音符,流淌而出,正是李隆基刚才弹奏的那首曲的片段。
她的弹奏,比李隆基更加柔美,带着几分女子的细腻与温婉,将乐曲中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李隆基静静地听着,眼中的欣赏,越来越浓。
他发现,这个女子不仅容貌出众,在音律上,更是与自己有着惊人的默契。
他仿佛找到了知音,一个能读懂他音乐中情感的知音。
宴会结束后,李隆基回到寝殿,脑海中却始终挥之不去杨玉环的身影。
那回眸一笑的娇憨,弹奏琵琶时的专注,都像烙印一样刻在他的心里。
他知道,自己对这个女人动了不该有的心思,可他控制不住自己。
这位开创了盛世的王,在权力达到顶峰后,终究还是败给了自己的欲望。
武惠妃看出了李隆基的心思,心中暗自盘算。
她深知,自己虽然深受宠爱,可太子之位,一直没有落到自己儿子寿王身上。
如果能借着杨玉环讨好皇帝,或许能为寿王争取更多的机会。
她犹豫了许久,最终还是决定推波助澜。
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武惠妃频繁地邀请杨玉环入宫,或赏花,或听曲,或跳舞。
李隆基总是恰巧在场,与杨玉环谈论音律,切磋舞技。
两个人的关系,在一次次的接触中升温,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杨玉环欣赏李隆基的才华与威严,李隆基迷恋杨玉环的美貌与才情。
他们都知道,这段感情是不被世俗所容的,却都深陷其中,无法自拔。
开元二十五年,武惠妃病逝。
李隆基悲痛欲绝,整日郁郁寡欢。
他觉得后宫中的所有女子,都索然无味,只有杨玉环的身影,能让他感到一丝慰藉。
高力士看透了皇帝的心思,小心翼翼地提议道:“陛下,寿王妃容貌酷似惠妃娘娘,不如......”
李隆基心中一动,却又有些犹豫。
毕竟,杨玉环是儿媳,公然纳入后宫,未免太过荒唐。
高力士似乎看出了他的顾虑,又说道:
“陛下,当年唐高宗,曾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入宫中,封为皇后。您只需让寿王妃先出家为尼,为太后祈福,再将她接入宫中,便可名正言顺。”
这个提议,让李隆基眼前一亮。
他立刻下旨,以“为窦太后祈福”为名,让杨玉环出家为尼,法号“太真”,住进了长安城外的太真观。
寿王李瑁得知消息后,悲痛万分,却又不敢违抗父命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离自己而去。
太真观的日子,清静而单调。
杨玉环每日诵经礼佛,却始终无法忘记李隆基。
她知道自己的做法,对不起寿王,可她也无法否认自己对李隆基的感情。
那个成熟、睿智、才华横溢的男人,像一座大山,牢牢地吸引着她。
而李隆基,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杨玉环。
他经常以“上香祈福”为名,前往太真观探望她。
在观中的小院里,两个人并肩坐在牡丹花丛旁,谈论音律,分享心事。
没有了宫廷的束缚,没有了身份的隔阂,他们像一对普通的恋人,享受着短暂的甜蜜。
开元二十八年,李隆基觉得时机成熟,便下旨将杨玉环接入宫中,封为贵妃。
虽然没有册封为皇后,可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,而且李隆基后宫中从未再立皇后,杨玉环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后宫的主人。
当杨玉环再次踏入皇宫时,身份已经截然不同。
她穿着华丽的贵妃服饰,在宫女的簇拥下,走进兴庆宫。
李隆基早已在宫门口等候,看到她的那一刻,他快步走上前,紧紧地握住她的手。
四目相对,无需多言,彼此眼中的深情早已说明了一切。
从此,大唐的后宫,因为这个女子的到来,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波澜。
03
杨玉环入宫后,李隆基对她的宠爱,达到了极致。
《长恨歌》里,有句诗就直接写出了这种爱的极致感:
“云鬓花颜金步摇,芙蓉帐暖度春宵。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。”
这位年近五十的男人,仿佛重新找回了青春,每日除了处理朝政,便与杨玉环形影不离。
他为她在兴庆宫旁,修建了沉香亭,亭内的梁柱都用沉香木打造,香气四溢。
而且,他还为她收集天下的奇珍异宝,珍珠、宝石、翡翠,堆满了她的寝宫。
甚至,他为了她,将各地进贡的美食都先送到贵妃宫中,让她挑选过后再送入御膳房。
杨玉环不仅容貌出众,更难得的是她善解人意,懂得如何讨李隆基的欢心。
她知道李隆基精通音律,便整日陪着他研究乐谱,创作新曲。
尤其是她得知李隆基喜欢舞蹈,便精心编排了许多新的舞蹈,与他一同欣赏。
一日,李隆基灵感突发,创作了一首新的乐曲,名为《霓裳羽衣曲》。
这首乐曲旋律优美,意境深远,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舞蹈与之搭配。
杨玉环得知后,主动请缨,愿意为这首乐曲编排舞蹈。
为了编排好这支舞蹈,杨玉环花费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。
她翻阅了宫中所有的舞蹈典籍,借鉴了西域舞蹈的灵动,与中原舞蹈的端庄,反复修改动作,调整节奏。
李隆基也时常陪伴在她身边,为她指点音律,两个人常常一同排练到深夜。
三个月后,《霓裳羽衣舞》终于编排完成。
在一个月圆之夜,李隆基在沉香亭设宴,邀请了文武百官前来观赏。
当丝竹声响起,杨玉环身着一身羽衣,从屏风后缓缓走出。
她的羽衣由数百片羽毛制成,上面缀着细小的珍珠和宝石,在月光的照耀下,闪烁着晶莹的光芒。
她的舞步轻盈灵动,时而如仙女下凡,时而如蝴蝶翩跹,时而如弱柳扶风,将《霓裳羽衣曲》中的意境,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百官们看得目瞪口呆,纷纷起身赞叹。
李隆基坐在席间,眼中满是宠溺与骄傲。
他觉得,这支舞蹈,这个女子,就是他盛世最好的点缀。
一曲舞毕,杨玉环走到李隆基面前,屈膝行礼。
李隆基连忙起身,将她扶起,笑着说道:“爱妃的舞蹈,真是冠绝天下!朕有你这样的知音,实乃人生一大幸事。”
除了音律舞蹈,杨玉环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,吃荔枝。
荔枝产于南方,果肉晶莹剔透,味道甘甜多汁。
只可惜,保质期极短,摘下后不过三日便会变质。
长安距离南方千里之遥,想要吃到新鲜的荔枝,谈何容易。
不过,李隆基得知杨玉环喜欢吃荔枝后,立刻下旨,让岭南节度使派人将新鲜的荔枝,千里加急运往长安。
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,驿卒们骑着快马,日夜兼程,每到一个驿站便更换马匹,像传递紧急军情一样传递荔枝。
沿途的百姓们,常常能看到尘土飞扬的驿马飞驰而过,却不知道里面装的,竟是为贵妃享用的荔枝。
有诗人曾写道: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便是对这件事的真实写照。
杨玉环收到新鲜的荔枝后,总是欣喜不已。
她会亲手剥去皮,将晶莹的果肉,喂到李隆基口中。
看着李隆基脸上的笑容,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,最幸福的女人了。
而李隆基,看着杨玉环开心的模样,也觉得这千里加急的奔波,无比值得。
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,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,更体现在对她家人的提拔上。
杨玉环的父亲早逝,兄长杨国忠原本只是一个市井无赖,靠着杨玉环的关系,被李隆基提拔为金吾卫参军。
后来,他更是一路升迁,最终做到了宰相的位置。
杨玉环的三个姐姐,也被接入宫中,封为韩国夫人、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。
她们凭借着贵妃的宠爱,在宫中横行无忌,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禁宫,与李隆基一同宴饮作乐。
杨国忠成为宰相后,渐渐暴露了他贪婪跋扈的本性。
他结党营私,排斥异己,将朝廷搅得乌烟瘴气。
许多大臣,看不惯杨国忠的所作所为,纷纷向李隆基进谏。
而这时,李隆基因杨玉环的缘故,始终对杨国忠偏袒有加,对大臣们的谏言,置若罔闻。
杨玉环也看出了兄长的问题,曾多次劝说他收敛锋芒。
但是,杨国忠却不以为然,反而觉得自己有贵妃做靠山,无人敢奈他何。
杨玉环无奈,只能尽量约束家人的行为,可她的力量终究有限。
宫廷中的矛盾,在她与李隆基的甜蜜爱情背后,悄然滋生。
尽管如此,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感情依旧深厚。
天宝十载,杨玉环的生日。
李隆基为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,邀请了所有的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。
宴会上,李隆基亲自为杨玉环弹奏了一曲《霓裳羽衣曲》,百官们纷纷献上贺礼。
宴会高潮时,李隆基突然宣布,要将杨玉环的画像,悬挂在凌烟阁。
凌烟阁,是唐太宗为了纪念开国功臣而设立的,从未有后妃的画像被悬挂在那里。
这个决定,让百官们震惊不已,却也不敢反对。
杨玉环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她知道,李隆基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向天下人宣告对她的宠爱。
她走到李隆基面前,深深一拜:“陛下对臣妾的恩情,臣妾无以为报,愿生生世世陪伴在陛下身边。”
李隆基将她拥入怀中,轻声说道:“爱妃,朕也愿与你生生世世为夫妇。”
那晚,两个人在长生殿中,对着月光许下了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的誓言。
他们以为,这份爱情,会像大唐的盛世一样,长久不衰。
殊不知,繁华背后,早已潜藏着危机。
他们的爱情,也注定要在这场危机中,经历最残酷的考验。
当时的大唐,虽然表面上依旧繁华,可内部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。
杨国忠专权误国,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。
安禄山,是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的节度使,手握重兵,野心勃勃。
他原本靠着讨好杨贵妃和杨国忠,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,但随着杨国忠的不断打压,他渐渐心生不满,开始暗中积蓄力量,准备策反。
许多大臣,都察觉到了安禄山的野心,纷纷向李隆基进谏,提醒他提防安禄山。
然而,李隆基却因安禄山曾认杨玉环为“义母”,对他深信不疑。
他觉得,安禄山不过是一个粗鄙的胡人,就算有野心,也不敢背叛自己。
杨玉环也曾听兄长提起过,安禄山的不轨行为,可她不想因这些事情,影响自己与李隆基的感情,便没有过多干涉。
天宝十四载十一月,安禄山以“诛杨国忠,清君侧”为名,在范阳起兵。
十五万叛军,势如破竹,很快就攻占了易州、沧州等地,直逼洛阳。
消息传到长安时,李隆基正在与杨玉环一同赏雪。
他根本不信安禄山会谋反,以为是有人故意造谣。
直到叛军攻占洛阳的消息传来,他才惊慌失措,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安禄山的叛军,一路南下,唐军节节败退。
天宝十五载六月,叛军逼近长安。
李隆基深知长安难保,便决定带着杨玉环、杨国忠,以及部分皇室成员和大臣,逃往蜀地避难。
他没有告诉百姓们自己要逃走,只是在深夜,悄悄离开了皇宫。
当一行人行至马嵬坡时,随行的禁军将士们,因为连日奔波,又想起家中的亲人,终于忍无可忍。
他们将所有的罪责,都归咎于杨国忠和杨玉环,认为杨国忠专权误国,才导致了这场叛乱,杨玉环迷惑君王,才让陛下荒废了朝政。
于是,便发生了开篇的那一幕。
佛堂内的缢杀声,彻底击碎了李隆基的盛世梦,也击碎了他与杨玉环的爱情誓言。
他终究,还是没能保住自己最爱的女人,没能守住自己一手缔造的盛世。
04
杨玉环死后,李隆基命人,将她的遗体草草安葬在马嵬坡的乱岗上。
没有棺椁,没有墓碑,只有一抔黄土,掩埋了这位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。
禁军将士们,见杨国忠和杨玉环都已被处死,怒气渐消,这才愿意继续护送李隆基前往蜀地。
车队重新启程,向蜀地进发。
李隆基坐在马车内,眼神空洞,面无表情。
他怀里紧紧揣着那枚荔枝纹玉珏,那是杨玉环留给她的唯一信物。
马车颠簸前行,玉珏硌得他胸口生疼,可他却不愿意松开。
他想起了杨玉环生前的点点滴滴,她的笑容,她的舞蹈,还有在长生殿中许下的誓言。
每一个片段,都像一把尖刀,在他的心上反复切割。
高力士坐在一旁,看着皇帝憔悴的模样,心中暗自叹息。
他知道,李隆基这一辈子,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,平定韦后之乱,开创开元盛世,他从未见过皇帝如此绝望。
杨玉环的死,不仅带走了皇帝的爱情,更带走了他对生活的所有希望。
途中,李隆基常常会突然停下马车,朝着马嵬坡的方向望去。
他仿佛还能看到,那个身着素色宫装的女子,在佛堂前最后回头望他的模样。
到达蜀地后,李隆基住进了成都的行宫。
蜀地的风景秀丽,气候宜人,可他却无心欣赏。
他整日闭门不出,要么坐在窗前,对着那枚玉珏发呆,要么便弹奏《霓裳羽衣曲》,琴声中充满了悲伤与思念。
每当琴声响起,宫中的宫女太监们,都会忍不住落泪。
与此同时,安禄山的叛军攻占了长安,在城中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
长安的百姓们,流离失所,苦不堪言。
李隆基得知消息后,悲痛欲绝,他觉得自己对不起长安的百姓,对不起列祖列宗。
可是,他除了自责,什么也做不了。
天宝十五载七月,李隆基的儿子李亨,在灵武即位,为唐肃宗。
李亨即位后,立刻调集各路兵马,开始平定安史之乱。
他派人将即位的消息,告知李隆基,尊李隆基为太上皇。
李隆基得知消息后,没有丝毫的愤怒,只是淡淡地说道:“朕老了,无力回天了,就让太子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吧。”
此后的日子里,李隆基更是沉浸在对杨玉环的思念之中。
他常常会梦到杨玉环,梦到在沉香亭中赏牡丹,梦到在长生殿中许誓言。
可是,每当他想要靠近她时,她却突然消失在浓雾中。
他从梦中惊醒,身边空无一人,只有冰冷的泪水浸湿了枕巾。
乾元元年九月,唐军收复长安。
同年十二月,李隆基从蜀地返回长安。
当他再次踏入这座熟悉的都城时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
长安还是那个长安,却早已物是人非。
宫殿依旧宏伟,街道依旧宽阔,可空气中却弥漫着战争的创伤。
他的皇宫,被叛军洗一空,许多宫殿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
李隆基没有回到兴庆宫,而是住进了太极宫的甘露殿。
这里是他当年登基的地方,如今却成了他的囚笼。
唐肃宗虽然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,却派人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,限制他的自由。
他失去了权力,失去了爱情,失去了自由,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。
回到长安后,李隆基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派人去马嵬坡,寻找杨玉环的遗体,想要将她迁到皇家陵墓中。
可当使者到达马嵬坡时,却发现杨玉环的遗体,早已不见了踪影,只留下了一具空棺和一枚金钗。
使者在附近打听了许久,才从一个老驿卒口中得知:
当年杨玉环被安葬后,有一个曾经受过她恩惠的宫女,偷偷将她的遗体挖了出来,火化后将骨灰带回了家乡安葬。
至于安葬在哪里,老驿卒也不知道。
李隆基得知消息后,伤心欲绝。
他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宫女的下落,可始终没有找到。
无奈之下,他只能命人将那枚金钗带回长安,供奉在宫中的佛堂里。
从此,李隆基每天都会去佛堂,对着那枚金钗祈祷。
他祈祷杨玉环,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安好,祈祷两个人能在来世再续前缘。
他后悔自己当初没有保护好她,后悔自己因一时的享乐而荒废了朝政,后悔自己轻信了安禄山,导致了这场叛乱。
晚年的李隆基,身体越来越差。
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,常常整夜无法入睡。
每当夜深人静时,他便会独自走到窗前,轻声哼唱《霓裳羽衣曲》,歌声沙哑,充满了悲伤。
宝应元年四月,李隆基病重。
他躺在病床上,意识模糊。
弥留之际,他仿佛看到了杨玉环。
她还是当年那个,在牡丹花丛中回眸一笑的少女,身着粉色襦裙,发间缀着珍珠步摇。
她笑着向他走来,伸出手:“陛下,臣妾来接您了。”
李隆基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伸出手,想要握住她的手。
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,轻声说道:“玉环,朕来陪你了......”
说完这句话,他的手无力地垂下,眼睛永远地闭上了。
床边的金钗,在月光的照耀下,闪烁着微弱的光芒,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跨越生死的盛世情殇。
05
李隆基去世后,与杨玉环有关的一切,都渐渐被人们所遗忘。
安史之乱平定后,大唐的国力一落千丈,再也没有恢复到开元盛世的辉煌。
中唐时期,大诗人白居易来到长安。
他听说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,被深深打动。
后来,他走访了许多当年的宫女和太监,收集了大量的资料,写下了一首长篇叙事诗《长恨歌》。
诗中详细描绘了,李隆基与杨玉环从相爱到分离,再到生死相隔的全过程。
那句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的誓言,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爱情名句。
《长恨歌》问世后,立刻引起了轰动。
人们通过这首诗,重新认识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。
越来越多的人,开始同情这对恋人,觉得他们的悲剧,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,更是时代的悲剧。
后世的文人墨客,也纷纷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为题材,创作了大量的诗词、戏曲、小说。
在西安的华清池,至今还保留着,当年李隆基与杨玉环泡温泉的遗址。
遗址旁的石碑上,刻着《长恨歌》的片段。
每年,都有无数的游客来到这里,追寻着这段千年之前的爱情足迹。
在马嵬坡,后人为杨玉环修建了一座贵妃墓。
墓前的石碑上,刻着“唐杨贵妃之墓”六个大字。
墓旁的牡丹花丛,每到暮春时节,便会盛开得格外娇艳。
千年的时光,匆匆而过。
大唐的盛世,早已烟消云散,长安的宫墙,也早已斑驳陆离。
但是,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,却始终流传在人间。
或许,当我们听到那首熟悉的《霓裳羽衣曲》,还能看到跨越千年的那对恋人,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身影。
这,就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故事。
一段始于盛世的爱情,一段终于乱世的情殇,一段跨越千年的长恨。
白居易写的那句:
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。”
就此,成为了爱情长河里,最凄美的一记绝唱。
END
注:本故事依据网上资料重新编撰股票配资学习平台,配图来源网络。
发布于:湖南省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