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各位老少爷们、姑娘媳妇,今天咱不聊别的,就来扯扯晚清那阵儿一个特别有争议的人物 —— 李鸿章合法的配资公司,李中堂。这人啊,就跟咱苏州园林里的假山似的,看着表面光,里头的弯弯绕绕可不少,到现在都有人说他好,有人说他不地道,争议了百十年还没个准谱。不过咱今儿个不说那些让人闹心的大道理,就用咱江苏人接地气的话,聊聊他这辈子干的那些事儿,还有他们家后来的光景。
一、先扯扯和珅:当官的 “反面教材”
要讲李中堂,咱得先提个前辈子的大人物 —— 和珅。这和中堂在乾隆、嘉庆那时候,那可是权倾朝野的主儿,跟咱现在说的 “顶流” 似的,只不过是官场里的顶流。听说这人脑子灵光得很,不光书读得多,肚子里有墨水,更懂怎么在官场里混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把乾隆爷哄得那叫一个开心。
那时候和珅手里的权力大到啥地步?据说地方官想升官,都得先给他送礼;商户想做点生意,也得给他孝敬钱,不然压根没法儿干。就这么折腾了几十年,他家里的钱堆得能当小山,后来有人算过,那家产数以亿计,搁现在能买下好几个苏州城!可这人啊,太贪了就容易栽跟头。乾隆爷一驾崩,嘉庆帝刚掌权,立马就找他算账,抄家的时候,金银珠宝、古玩字画拉了好几车,最后和珅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,成了天下人的笑柄。咱江苏人常说 “做人别太贪,贪心没好报”,和珅这事儿就是最好的例子,妥妥的当官 “反面教材”。
展开剩余83%二、李中堂登场:梁启超都为他写传
有了和珅这个 “前车之鉴”,咱今儿个的主角李中堂就该登场了。这李鸿章,在晚清那阵儿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,人家也当到了中堂,所以大伙儿都喊他李中堂。这人争议大到啥程度?连近代有名的思想家梁启超,都专门给他写了本传记,里头说他是 “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”,字里行间既有佩服,又有点替他可惜的意思。
咱先说说李中堂的 “牌面”。那时候晚清乱得跟一锅粥似的,到处都不太平,可李中堂愣是在里头站稳了脚跟,还干了不少大事。不过咱江苏人讲究 “看人看全面”,不能光说他好的地方,也得提提那些让人议论的事儿。比如最让人好奇的,就是他到底有没有跟和珅一样,借着当官捞钱?
三、李家的钱:是贪的还是赚的?
民间早就有传言,说李中堂去世的时候,给子孙留下了四千万两白银。乖乖隆地咚!四千万两啊,那可不是小数目,要是换成铜钱,能从南京夫子庙排到苏州观前街!这事儿一传开,好多人就说了:“你看你看,果然当官的没一个干净的,李中堂肯定也跟和珅一样,靠权力敛财!”
可这话传到梁启超耳朵里,人家不乐意了。梁启超专门去查了查,最后说:“你们别瞎猜,李家的钱主要是靠做生意赚的,不是靠当官贪的。” 这话靠谱不?咱再细琢磨琢磨。那时候李中堂跟一般的官员不一样,他不光管着官场的事儿,还特别喜欢搞实业,就是办工厂、开公司,跟咱现在的企业家似的。他们家的人也跟着一起干,所以确实攒下了不少家底。
就拿和珅比吧,和珅的钱大多是靠皇帝给的权力,要么收礼,要么贪公款,说白了就是 “靠权换钱”;可李中堂不一样,他的钱更多是靠办企业赚的,虽然也跟他的身份有点关系,但至少不是明晃晃地贪,这性质就不一样了。咱江苏人做生意讲究 “诚信为本,童叟无欺”,李中堂搞实业,虽说也有不少门道,但至少比和珅那套光明正大些。
四、洋务运动:李中堂的 “创业路”
要说李中堂这辈子干得最热闹的事儿,那肯定是搞洋务运动。啥叫洋务运动?简单说就是学外国人的技术,办工厂、开公司,想让国家变强点,用当时的话说就是 “师夷长技以自强”。这事儿在当时可是新鲜事儿,好多老顽固都反对,说 “祖宗的规矩不能变”,可李中堂不管这些,硬是顶着压力干了起来。
他办的企业那可太多了,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说说。先说军工企业,就是造枪炮、造机器的地方。像江南制造局,就在咱上海,那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,能造大炮、能造轮船,听说造出来的枪炮还挺好用;还有苏州机器局,就在咱江苏地界,专门造弹药,那时候清军好多弹药都是从这儿运出去的;还有金陵机器局,在南京,也是个造武器的大厂子。这些厂子虽说比不上外国的,但在当时可是咱中国自己的 “硬核产业”,李中堂能把这些办起来,确实有点本事。
除了军工,他在民用工业上的成就更突出,这可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。比如他创办了轮船招商局,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,以前咱中国人坐船,要么靠小木船,要么就得坐外国公司的船,又贵又不方便。轮船招商局一成立,不光有了咱自己的轮船,票价还便宜,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,连运货都省了不少钱。
还有江西煤矿,那时候老百姓烧煤、工厂用煤,好多都得从外国进口,李中堂就想着自己开煤矿,既省钱又方便,于是就办了江西煤矿;天津电报总局也得提提,以前传递消息靠骑马、靠送信,快则几天,慢则几十天,电报局一弄,发个电报分分钟就到了,跟咱现在发微信似的方便;还有唐胥铁路,这可是中国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,虽说一开始只能拉煤,可也是个大突破,后来慢慢发展,才有了咱中国的铁路网。
这些企业办起来,可不光是为了赚钱,更重要的是开了咱中国近代工商业的新局面。以前咱中国只有小作坊、小商铺,自从李中堂搞了这些大工厂、大公司,好多人都开始学他办实业,咱江苏地界上那时候也多了不少小工厂,老百姓也多了不少谋生的路子。
五、李家的 “遗产”:不是钱,是本事
不过话说回来,办这么多企业,肯定得花好多钱,李氏家族也确实从这些企业里赚了不少钱,这是实话,咱不否认。但可惜的是,洋务运动最后还是没保住清王朝,晚清该没落还是没落了。可李中堂虽说没留住大清朝,却给家里留下了更宝贵的东西 —— 不是钱,是办实业的本事和做人的规矩。
后来他的后人,有三个兄弟特别厉害,分别叫李家昶、李家景、李家曙。这三兄弟可没靠着家里留下的钱坐吃山空,而是自己白手起家闯天下。一开始他们在香港做纺织生意,那时候香港的纺织业竞争可激烈了,到处都是外国公司,可这三兄弟凭着从祖辈那儿学来的本事,还有咱江苏人 “低调务实、吃苦耐劳” 的劲头,硬是在里头站稳了脚跟。
后来他们又把生意做到了新加坡,不光做纺织,还搞房地产、开公司,涉及好多个领域,最后都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。最让人佩服的是,这三兄弟一直记着老祖宗的规矩,做人低调,不张扬,做生意讲诚信,从来不用歪门邪道。咱江苏人常说 “富不过三代”,可李家这后人,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,把家族的荣光又续上了,这可比留多少钱都管用。
六、老祖宗的道理:留钱不如留本事
聊到这儿,咱就得说说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道理了,也是李中堂他们家印证了的:“若子孙贤能,留钱何用?徒增虚名而已;若子孙不肖,留钱何用?反害其志气罢了。”
这话太有道理了!你想啊,要是家里的孩子有本事、有出息,你给他留再多钱,他也不在乎,因为他自己能赚,留钱反而让别人说闲话,徒增虚名;可要是孩子没本事,好吃懒做,你留再多钱也没用,他迟早会把钱败光,甚至因为有了钱更懒得奋斗,最后连生存的本事都没有,反而害了他。
李中堂虽说给家里留了不少钱,但更重要的是,他给后人留下了办实业的经验、做人的道理,还有 “低调务实” 的祖训。他的那三个后人,就是靠着这些,才在异国他乡闯出了一片天。要是光靠那点钱,说不定早就坐吃山空,成了没人知道的 “败家子” 了。
咱江苏地界上,好多老字号商家也是这样,比如苏州的采芝斋、南京的盐水鸭老字号,他们传下来的不是多少家产,而是做生意的手艺和 “诚信为本” 的规矩,所以才能一代代传下去,到现在还火着。
七、聊聊李中堂的 “争议”:做人难,做名人更难
最后咱再聊聊李中堂的争议。为啥这么多人对他看法不一样呢?其实也不难理解,做人难,做名人更难,尤其是在晚清那个乱糟糟的年代,想干成点事儿,难免会得罪人,也难免会有做错的地方。
有人说他办洋务运动是 “崇洋媚外”,可咱想想,那时候中国技术落后,不学外国人的本事,咋能变强?有人说他家里有钱,肯定不干净,可梁启超都考证过,他家的钱主要是靠做生意赚的,不是贪来的。当然,他这辈子也确实做过一些让人不开心的事儿,可谁这辈子没犯过错呢?
咱江苏人看事情,讲究 “客观公正”,不瞎吹,也不瞎黑。李中堂这辈子,不管有多少争议,至少他敢顶着压力办实业,开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头,还培养了后人的本事,这就值得说道说道。至于那些不好的地方,咱也不用揪着不放,毕竟人无完人,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。
就像咱吃南京盐水鸭,有人喜欢吃腿,有人喜欢吃胸,口味不一样,看法也不一样。李中堂这人,就跟这盐水鸭似的,你不能说他全是好的,也不能说他全是坏的,得慢慢品,才能品出点味道来。
八、收尾:做人做事,向李家后人学
聊到这儿,咱这事儿也差不多该收尾了。不管李中堂这辈子有多少争议,有一点咱得承认,他的后人确实给咱做了个好榜样 —— 不靠祖宗留下的钱,靠自己的本事吃饭,还能把祖训传承下去。
咱普通人过日子,也是这个理儿。父母给咱留多少钱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们给咱留下的做人道理、生存本事。咱江苏的小伙子、小姑娘,要是都能像李家那三个后人一样,踏实肯干、低调务实,不管是在江苏本地发展,还是去外地、外国闯,都肯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。
最后咱再说一句:钱这东西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再多也没用。真正有用的,是脑子里的本事、心里的规矩,还有那份踏实肯干的劲头。这才是能传一辈子、甚至传好几代的 “宝贝”合法的配资公司,比啥都金贵!
发布于:江西省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